94年前的9月18日淘配网,日本关东军制造震惊中外的“九一八”事变,中华民族奋起反抗,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启。94年后的今天,一部承载历史伤痛的电影《731》上映。
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,截至20日中午12点,《731》打破内地影史首映日总场次、单片单日总场次等十项纪录。
围绕《731》,舆论场早已喧嚣不止。
有人怀着善意的期待,也有人为了博眼球恶意炒作。经过数月的发酵,其热度早已超越了一部电影所能承载的分量。
当真正走进影院后我们才发现,《731》还是超越了我们此前的预期,震撼、愤怒、触目惊心,而在所有的痛楚与愤慨之外,更有一种守护真相的深沉感动在心底涌动,可以说《731》就是中国人的记忆保卫战!
《731》片尾有两行大字,让我久久难忘,“这里,无人生还”“你若记得,我便活着”。
它直指电影的核心命题——历史与记忆。
若无人再能讲述真相淘配网,历史便可能被虚无吞噬。
731部队,全称“日本关东军驻满洲第731防疫给水部队”,自1932年起,打着防治疾病、净化饮水的幌子,在中国东北展开了惨绝人寰的活体实验,秘密研制细菌武器。
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,731部队队长为掩盖罪行,下令杀害所有在押人员,炸毁实验设备,销毁一切证据。
战后,他甚至与美国达成交易,换取免于东京审判追责的条件,妄图使这一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,被埋没在历史之中。
在历史已经格外残酷的情况下,电影《731》的影像是克制且平衡的。
它没有依靠煽情博取眼泪,也没有生硬的说教,而是以一种“抢救历史”的态度,冷静而坚毅地将镜头对准那段被遗忘的伤口。
影片选择小人物的视角切入——王永章,一个以抗日英雄王子阳自居、实则行走江湖的小贩,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搜查,被日军抓入731部队的实验基地。
随着王永章的脚步淘配网,我们仿佛翻开一部血泪史:同胞的惨状,一页一页在银幕上重新显现。活体解剖、冻伤实验、细菌武器、毒气试验、鼠疫投放……那些不堪直视的非人道场景,沉重地压在每一个观众心头。
王永章在炼狱中苟且求生,经历痛苦、恐惧与挣扎,最终完成精神的觉醒,与同胞一起试图抗争求生。
而电影绝不止是王永章的个人故事,《731》刻画的是一幅中国普通人的群像,我们看见妻子林素贤注视丈夫顾博轩时的绝望;看见同囚一室的王永章,对年幼孩子流露的怜爱;看见杜存山在生死关头重拾人的尊严;王永章小心谨慎,为了同胞的安危委曲求全的心酸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那场超越种族的携手抗争——中国人、朝鲜人、前苏联人并肩对抗731部队,共同完成了血与火中的壮丽逃生。
这些片段一次次让人泪目,也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片尾那句震撼人心的字幕
“同胞们,向前走,出口有光,有人间烟火,有国泰民安”。
观影过程中,我一次次为这些真挚的人性之光落泪;然而,这样美好的情感,却被侵略者的暴行无情践踏。
在731的人间炼狱中,无数残酷的刑罚,无数骨肉分离、妻离子散,而侵略者对此视若无睹,将生命冷血地当作祭品。比起血腥的暴行,更令人不寒而栗的,是那种至今未死的以军国主义为名的价值观,它才是人性最深的敌人。
黑格尔所说“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,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”,而之所以“无法吸取”,正是因为以日本为代表的侵略者未能正视历史、否认真相。
影片《731》中有这样令人揪心的情节:王永章被迫打扫卫生,却始终被日本人强行套上头套,不准他看清实验基地的惨状;每当为囚禁的同胞送餐时,日军总是以“健康换自由”的谎言麻痹人心;而当那些囚犯被押往实验室时,他们又被欺骗说“你们自由了”。
到了影片的尾声,731部队的负责人石井四郎更是下令屠杀所有在押人员,亲手炸毁所有研究设备与设施,妄图将罪恶一并掩埋。
刑罚是物质上的残酷,而这种遮蔽与欺骗则是精神上的毁灭,正因如此,90多年后的今天,关于731的真相仍未被全世界充分知晓。
可以说,掩盖历史本身,就是另一场堪比731罪行的暴行。影片的最后,白色幕布缓缓落下,一个个名字从幕布后响起——王永章、杜存山、顾博轩、林素贤……每一个名字,都是一段血泪史;每一声呼唤,都是一位曾经鲜活的生命。他们不是冰冷的符号,而是曾经真实存在的同胞。
在抗日战争期间,日军731部队用于人体实验的受害者,保守估计多达6000人;而细菌战与活体解剖所造成的死亡人数,更是超过20万。令人痛心的是,如今被确认姓名的受害者仅占总数的四分之一,大部分只留下冰冷的编号,没有名字。
寻找这些被历史湮没的名字,或许需要几代人的接力与坚持。电影,以光影之力,唤起我们对他们的记忆。唯有记忆,才能抗拒遗忘;唯有铭记,才能告慰亡灵。
长宏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